有些對賽車不瞭解的人,經常都會有這樣的誤解:賽車手不算是運動員,只是在賽車場上兜兜風,算甚麼職業運動員!相對起比如田徑,游泳或者球類運動的選手等等,賽車有甚麼艱苦呢?今次我們就來看看賽車手的苦命之處吧!
首先車手的心跳次數會隨著賽車環境而增加。平均溫度每增加一度(華氏),車手心跳便相對應每分鐘增加25下。而賽車內的溫度往往會超過攝氏37.8度。在澳洲,巴西,葡萄牙和西班牙所舉行的賽事氣溫更可以高達攝氏43.3度,更不要說在馬來西亞了。在這種情況下,車手的心跳率可以多達每分鐘200次。
一級方程式車手可以在賽事中失去極多的水份,一小時損失1.5到2.0公升的水份是平常事。在1998年,有數位車手曾經稱自己在賽事中因為水份流失而減輕了約2.7至4.5公斤。在1982年,FIA的醫學部公布了一個指引,建議車手應該在賽前喝一公升水,在賽事中再喝一至兩公升,而在賽事後再喝兩公升。這比波灣戰爭中的步兵所喝的還要多。
不過水份的流失仍只是一個小問題,根據 FIA 近期的一項調查,全季所有一級方程式的賽車場當中,有兩三個賽道的橫向G值高達4!這表示若果賽車手的頭,包括頭盔,平常是重6.5公斤的話,那麼在這些彎道上它就會重四倍,達到26公斤,而這些增加了的重量是需要由頸部和肩膀的肌肉來承擔。賽車手因此極需要加強這些部位的肌肉,但是他們仍然會出現肌肉問題。Damon Hill 和 Rubens Barrichello 就因為經常在順時針方向的賽車場駕駛而出現了肌肉分佈不平均的現象。當他們到了像巴西那樣逆時針方向的賽車場時,就會感到十分不舒適。巴西車手 Patro Diniz 就會在耳際間加上重物做「頭上壓」(像掌上壓,不過是用頭來做),來增強自己的頸部肌肉。
F1 曾經考慮使用固定系統將車手的頭顱固定在賽車內,好讓車手的頭顱在轉彎或發生意外時不會承受太大的加速或減速力。不過既是 F1 車手又是醫生的 Jonathan Palmer 說:「即使頭部不動,但是腦細胞在頭顱之內不斷震盪也是可以致命的。」
此外,賽車的震動是一個甚為嚴重的問題,有些車手曾經因為賽車的震動而出現牙齒鬆脫的情況,而如果從一個錯誤的角度駛上了路肩的話,肋骨也可以斷裂。另外,配戴隱形眼鏡的朋友可要留意了,有時賽車的震動會使隱形眼鏡也鬆脫,令雙眼逐漸疲勞,手臂和膝蓋也會經常遭到撞擊。但是這一切都及不上脊椎可能承受的傷害。
在一場兩小時的賽事中,車手的脊椎會因為賽車駛過崎嶇不平的賽道而不斷承受垂直方向的壓力,這會施壓和放鬆在脊柱上的碟塊。這些碟塊是由纖維和有伸縮性的物質所做成,它們是有吸收震盪的作用。在同一時間脊椎的肌肉為了保持直挺的駕駛姿態而在跟G力抗衡,並且努力減少垂直方向的伸縮。
今天的車手中有部份是有背部和頸項疼痛的問題。在接受了X光檢查後,發現當中有部份車手出現了不正常的碟塊突出的現象。雖然賽車界已經使用了吸收能量的座椅和緩衝物,但是這現象以及由於震動和G力在頸部上的壓力,使許多車手都出現了關節問題。
怎樣,你還想當F1車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