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車廠 Honda 最近幾年在參加 F1 比賽的熱衷程度與長期計畫一直讓大家摸不著頭緒,也不知道他們的下一步究竟是什麼?不過如果你仔細看看過去該車廠兩進兩出 F1 賽壇,也許可以歸納出一點端倪,也可以發現這家日本車廠「非常日本式」的經營哲學!
1964年 Honda 第一次進入 F1 車壇,當時該隊(是一支與 Ferrari 一樣的廠隊)找來一位沒什麼人認識的美國車手 Ronnie Bucknum 來替他們出賽。因為 Honda 的管理階層認為這是一個「絕對不會出錯、也對他們最有利」的計畫:如果找來一位明星車手,Honda 車隊的成功大家都會說是主要原因是有好車手;但如果找一位沒有名氣的車手,車隊的成功可以歸功於 Honda 車廠,車隊的失敗則可以歸咎於車手沒有競爭力!
從現在 Honda 的動作來看(他們派出了越來越多的工程師與 BAR 及 Jordan 車隊合作與車身設計的相關工作),這家日本車廠終究有一天會以「原廠車隊」的身份再度回到 F1 賽道,尤其是看到在日本國內的死對頭 Toyota 明年就要正式開跑的畫面之後,他們可能會加速這項計畫的進度。
與兩支中型車隊的合作也與1964年當時的想法相同:沒有人知道最近這兩年 BAR 與 Jordan 車隊的問題出在哪?車隊方面會告訴你他們的車身沒有問題,只是引擎的出力太小。Honda 車廠的人則會對你說他們的引擎很好,如果裝在 McLaren 的賽車上肯定會拿下單站冠軍!
究竟哪一方的說法才是真的?電視機前的觀眾想不透、我想不透、就連其他車隊的 F1 工程師也沒有人敢說他知道真正的答案。再一次的,這也是一個「絕對不會出錯,同時對 Honda 最有利」的計畫,你甚至從90年代初期該車廠以子公司 Mugen 的名義支援 Ligier(SD:後來成了現在的 Prost)及 Jordan 車隊的策略中看到相同的影子。(沒有成績則可以歸功於 Mugen 的調校功力)
2002年賽季 Honda 車廠又要推出「全新設計」的引擎參賽,車隊與車迷再一次的對他們充滿期望,只是不知道明年年終的結果是什麼?